他思来想去,要不……卖官吧。
▲汉五铢
据《资治通鉴汉纪四十九》记载,光和元年(178年),灵帝竟然在皇家花园西园,专门批了一块地方,用来买卖官员,所有收入都交给汉灵帝个人。
而且他还张贴了榜文,明码标价,童叟无欺:
二千石二千万;四百石四百万;其以德次应选者半之,或三分之一;于西园立库以贮之。或诣阙上书占令长,随县好丑,丰约有贾。
“二千石”(郡守级官职)售价二千万钱,“四百石”(县级官职)售价四百万钱。肥差就多卖点钱。
卖到郡守也就差不多了吧,汉灵帝偏不,他做的是大生意,“又私令左右卖公卿,公千万,卿五百万。”
我靠,公卿也卖。
有细心的朋友可能发现了,郡守都要两千万,公卿咋只要一千万?
其实汉灵帝自己心里也有B数,眼下整个大汉经济衰落,财富缩水,哪怕是富豪也掏不出这么多钱,卖官只能“有价无市”。这汉灵帝真是个做生意的料,跟身边人说:“你们要自己机灵,给人打个折,一千万就好卖公卿了。”
汉灵帝还给出了诸多优惠政策:“富者则先入钱,贫者到官然后倍输。”
有现钱可以直接用现钱买官;你现在钱不够啊?也行,先去上任吧,任职期内加倍上交钱财即可。
就算你已经当上官了,想升迁还得交钱,否则皇帝不给你批。
尼玛,皇帝做生意真狠。
造钱
灵帝卖官的事情一直遭到许多人的劝谏,但他仍一意孤行,卖官赚来的钱太多,他就专门在西园建造了一座宫殿,用于储藏钱财。
……你当什么皇帝啊,你直接去造币厂好不好,天天抱着钱睡觉。
俗话说,羊毛出在羊身上,人家花那么多钱终于买了个郡守,还不得赶紧鱼肉百姓,才好回本啊!
经济就这样陷入了恶性循环。汉灵帝还在管自己饮酒作乐,甚至命令后宫女子统统都穿开裆裤,方便他宠幸;还在皇宫里设立“闹事一条街”,叫宫人扮成商人、顾客,汉灵帝还跟他们讨价还价。
宫外的百姓已经苦不堪言,黄巾已经起义造反,眼看国家就要崩溃,中平三年,汉灵帝便下令铸钱。
到了这节骨眼,汉灵帝还在操心自己的存款。
为了跟自己储存的钱做区分,汉灵帝把新钱铸造得很有特色:
背面有4条斜纹,从穿孔的四角直达外郭,四路而出,史称“四出五铢”。又被称为“角钱”。
凶钱
《后汉书·张让传》中说:灵帝中平三年,铸四出文钱,钱皆四道,识者窃言侈虐已甚,形象兆见,此钱成必四道而去,及京师大乱,钱果流布四海”。
民间都在传言,汉灵帝铸造的这个“四出文钱”,钱向四道,如此奢侈暴虐,可以预见只要这些钱铸好,就会向四道而去。因其预兆不祥,被视为“三大凶钱”之一。
另外2枚凶钱的是汉献帝的“无文五铢钱”、隋文帝的五铢钱。这“三大凶钱”,有个共同的特征就是,这些钱币都是在朝纲崩塌、危机四伏的年代铸造的,它们流通不久,就因为改朝换代被废止使用了。
▲把隋五铢转过来
“五”就变成了“凶”字
其实隋文帝是个好皇帝
可他儿子杨广真是太渣了
活生生给败坏了所有家底
而四出五铢,因为形制特异,更是被称为“三大凶钱”之首。五铢钱通常背面是没有花纹的,而四出文背面的四道斜纹,被认为是预示天下分崩离析的主要“凶兆”。
因此,有很多人认为四出五铢钱不适合收藏,怕给自己带来“霉运”。
▲四出五铢背面
果不其然,四出文钱铸造后不久,为了镇压黄巾起义,动用了灵帝大量的私人钱财,东汉名存实亡。
灵帝搜刮的民脂民膏,正如四出文钱那样,向四处散去了。最终这个爱钱如命的皇帝,白忙活了一场。
最后说句题外话,如果有一枚“四出五铢”在你面前,你会收藏它么?
客官!在看一下呗~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